云南龍安村:邊寨煥新 幸福加碼
發布時間:2024-08-29 10:21:25 | 來源:云南日報 | 作者:殷潔 管毓樹 婁新月 | 責任編輯:吳一凡龍安村新貌記者殷潔/攝
南洼河蜿蜒流淌,一河分兩國,一寨連千家。位于隴川縣隴把鎮中緬邊境的龍安村,漢族、景頗族、阿昌族共同生活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,共同守護著10.8公里的國境線。
新秋又至,水稻、甘蔗、砂糖橘醞釀著這一季的收獲。駕車沿平坦的柏油路往壩子中去,宛如從綠色潭面劃過。
“土地閑不得”
產業漸盛結構向優
一路綠意,稻花飄香。“龍安”在景頗語里意為“神龍棲息的地方”,3個民族世代相依于此,不同的民族風俗構成了共同的美好家園。
車行至村委會剛停下,姚永留邊擦手邊快步迎上,“這兩天請了工在山上做活,剛下山。”一雙膠鞋、一身迷彩服,黝黑的臉頰、精瘦的身軀,摘下草帽的姚永留沒有個“書記樣”。
姚永留是龍安村黨總支書記,更是龍安村的“產業風向標”。村委會前,不少群眾又來找姚書記聊“致富秘籍”。
“書記帶我們種起砂糖橘,娃娃讀書錢不愁了,老人瞧病也拿得出錢嘍。”“書記,今年準備咋個帶著大家發展產業?”“書記,你說咋干就咋干,我們聽你的。”
曾經的龍安村是貧困村、“后進村”。如今,月亮湖邊,紅墻瓦房鱗次櫛比;以前牛屎滿地的小道成為雙車道柏油路;雨污分流、“五網入地”,天然氣通到了家家戶戶。
“從脫貧攻堅到建設現代化邊境幸福村,黨和國家的政策處處為我們著想,跟著黨和國家走,龍安不可能掉隊。”姚永留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,鼓勵大家不能滿足于甘蔗、水稻、煙草“老三樣”產業,而是要繼續調整產業結構,不斷豐富農產品供給。
支部引路,一呼百應,家家戶戶清騰田地、增種新作物。興蠶桑、拓生姜、推砂糖橘,一場與土地密切相關的產業結構升級在邊陲小寨火熱開展。
通過“公司+黨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“基地+農戶”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,采取訂單收購、土地流轉、資金入股等方式,農戶獲得保底收益和工資、租金收入,實現多途徑增收。2023年,村集體經濟收入22.88萬元,今年有望突破40萬元。
依托產業的堅實發展,脫貧村逐步向現代化邊境幸福村蝶變,脫貧戶人均收入近1.5萬元。姚永留也從種植大戶成為了“德宏好支書”“德宏州脫貧攻堅優秀好村官”。
龍安村勾勒著新的農業版圖:2800畝甘蔗、400畝煙草、500畝砂糖橘、400畝生姜、300畝蠶桑,廣袤的田野上又將播下新的希望。
“回鄉發展也不錯”
項目成勢活力迸發
“這個水上項目沒選在州上,建在我們村子里,你說我們驕不驕傲嘛。”康康百貨老板娘雷祖多每天下午6點30分都要趕往隴川歡樂水世界的百貨分店清點貨物。
雷祖多邀記者一同前往,一路上,她介紹起這個今年4月剛開業的項目。
造浪池、大喇叭、漂流河等水上娛樂設施一應俱全;滇西南地區占地面積最大、設施最全;投資1.4億元……
雷祖多小跑進店,正值游客散場,迎來又一波銷售高潮。2008年,康康百貨是龍安村第一家也是唯一的百貨店,現在一條主路上就有10余家百貨店。當記者問及是否懷念“一家獨大”的時候,雷祖多立馬搖頭:“那個時候一瓶礦泉水都賣不出去,一天只能賣幾十元,現在競爭大了,但是機會也多了。”
“最多的時候我一個月要進七八萬元錢的貨,在外打工的老公也回來幫忙,百貨店養活了我家六口人。”雷祖多因為百貨店生意實現了夢寐以求的一家團圓。
龍安村的許多年輕人也選擇了歸鄉就業。在水世界工作的楊定普鎖好商鋪門,正準備回家。“一個月2300元的工資跟在梁河縣工作的時候差不多,但是因為在家門口就業,幸福感強了許多。”
“你看,那邊是龍安土磚文化驛站,10月份就要開業,到時候游客的玩處更多,我們的工作崗位也更多嘍。”楊定普指著前方說。記者順著楊定普指的方向看去,一座土磚風格與白族民居結合的建筑群已基本建成。
楊定普拿出手機拍照發到同學群:“龍安越來越漂亮,你們有空多回來看看。”
“國旗就是底氣”
青山為證齊心共筑
直線距離龍安村委會500米處,便是龍安守望亭。綠竹掩映,龍安守望亭緊鄰南洼河,界河旁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,守望亭內高懸“衛我河山”4個字。
守望亭內,一場愛國主義教育正在開展。
“媽媽從小就教育我要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國旗。”景頗族姑娘尹寬扎回村的第一件事,就是檢查家門口插著的國旗是否完好。村民刀勒布則接過話茬:“下地干活時遠遠看到國旗,心里就有底氣,干得踏實。”村民熊么批說:“每次升國旗,我兒子都會跟唱國歌。”
不遠處,“龍安義警”的紅色旗幟十分醒目,巡邊隊伍的步伐堅實有力。這支由熱心村民組成的隊伍有50余人。在隴把邊境派出所民警的帶領下,他們積極參與邊境巡邏防控、法治宣傳、糾紛調解等工作。這一創新方式充實了群防群治力量,實現了村民和、龍安穩、邊境興的美好愿景。
一陣秋雨洗過,晚霞鋪滿村莊,青石板路上跳動著金色的光芒。南洼河如一幅流動的畫卷,記錄著龍安村的故事,奔向遠方。
(來源:云南日報 記者:殷潔 管毓樹 婁新月)